最近后台有小伙伴哭诉自己缺下饭剧。
啊这......
看得我笑出声来流下同情的泪水。
这位朋友,未免太惨了点。
怎么会没有下饭的剧了?
来,瞧瞧今天这部够不够格——
鲍鱼,螃蟹,黄鱼,生蚝……
爆炒,白灼,油焖,盐焗……
而这些在纪录片中,还只是普通海货。
横跨中国四大海域拍出来的这部,你意想不到的海鲜,全都有——
《开动吧!海鲜》
虽然是陈晓卿监制,但《开动吧!海鲜》并没有像舌尖与寻味系列那般,一集一个主题。
每集只介绍一种至鲜海味,8、9分钟,短小精悍。
特别适合下饭,看着看着嘴角就滑落一丝液体。
不过,比起馋人来说,这部给人最大的观后感,在于——
奇特。
怎么会有这么多种奇奇怪怪的海鲜和做法。
当初发现它可食用的人,是发生了什么.....
比如福建霞浦的一种奇特生物「龟足」,因长像得名笔架。
笔架细鳞革皮下包裹着的是团小鲜肉。
轻轻这么一嗑,味道像是蟹肉,吃起来韧劲十足。(懂了,这就去吃蟹肉)
食客表示,吃的人好上头。
大呼磕死我了,磕死我了......
以及在广西北海,有一道菜让人臭得退避三舍,又香到流连忘返。
沙蟹汁
竟然是由海边乱跑的小沙蟹制作而成。
目光再看向福建。
有一种本地人爱不释手,了解真相的外地人不敢下口的美食——
蟲蟲果冻。
土笋冻
这是由海里星虫熬煮而成,口感甜脆而有嚼劲。
啊......
虫虫咕涌咕涌的图就不放了,怕大家立刻点X关闭页面。
回到纪录片中来,其实片中每每出现这些奇特的海鲜,弹幕就有人会问,这么奇怪能吃吗?
当然!
对于吃,国人从来不是颜控。
那些奇形怪状却美味无比的极致海鲜,才是老饕的真爱。
比如广西人爱吃的钉螺。
钉螺,可以说是螺中姚明,真的又高又长,像极了螺纹钉。
且因为常年在海底泥沙中生长,形成了多达30层的纹理构造,坚不可催。
想要享用它,可不容易。
先要用小锤锤给它去尾,接着清洗干净。
再将花椒、辣椒等十几种香料,热油爆香,放入大广西的本体「酸笋」一起翻炒,提升螺的鲜味。
静静等待一个小时,钉螺在沸腾的汤汁中慢慢变熟,入味。
坚硬的螺壳,此时转化为钉螺的优势——
吸收香味的同时,还保持了螺肉的Q弹,口感鲜嫩多汁。
到这步,炮制过程竟然还没有结束。
在端上食客的餐桌前,还得加入辣椒大火爆炒,
看!着!就!馋!
怒煮一包螺蛳粉解解馋。
不过,说起螺蛳粉,比它还要“臭味远扬”的海鲜,有人了解吗?
答案就是——
舟山嵊泗岛的「三抱鳓鱼」。
哦对了,不是这个抱~
「抱」,此处为腌制的意思。
第一抱,先给鳓鱼抹上厚厚一层盐,三天的重盐腌制会将血水逼出。
此时再拿出来,重新抹一边盐。
这便是第二「抱」。
在第二抱的七天里,盐分慢慢溶解,鳓鱼的油脂发生氧化,产生一股油制品变质发酸的味道。
别急着捂鼻子。
再为鳓鱼抹上一层盐,这代表着第三「抱」即将开始。
当臭味飘出坛口,肆无忌惮弥漫在空中的时候,三抱鳓鱼完成了。
究极版的三抱鳓鱼面目全非,鱼身变成麦黄色,到处都是发霉腐化的痕迹,坚硬如干鱼。
那......
能好吃吗?
能!
经过烹饪,腌制产生的臭味物质,统统挥发掉了。
只留下沙而不糙,松而不散,入口即化的鳓鱼肉。
当地人形容的臭烘烘,油香香,便是如此。
不过在纪录片里,这还不算最猎奇的做鱼方法。
不信,去霞浦看一看。
霞浦当地人善于做黄鱼料理,外来的厨师想立足,可不就得推陈出新。
黄鱼这集的主人公,想到了一个狠招。
复原满汉全席的头牌菜——
灌汤黄鱼。
灌汤包吃过,灌汤黄鱼是真没见过,据说是满汉全席濒临失传的头牌菜。
这头牌不愧是头牌,光是准备步骤就难得令人咋舌——
将黄鱼脱骨,成为容器。
更没想到的是厨师竟然不用刀,而是尝试自己削出三四毫米厚的小竹片伸进鱼嘴进行整鱼剔骨。
这么异想天开的操作,竟然真的成功了。
整鱼剔骨这关过了之后,复原就顺利了许多。
接着就看他将柴鸡、猪皮、蟹肉一起熬煮的肉冻,灌满鱼身。
再一层一层淋油,小心炸制。
确保汤冻在高温的呼唤下,逐渐苏醒。
上桌之后,一刀下去......
表面平平无奇,内里却暗藏乾坤。
来自汤汁的多重风味,与黄鱼的鲜甜充分融合,蟹黄绵密的口感,裹挟着软嫩鱼肉。
嘶...吸一下口水。
讲真,作为美食纪录片品鉴师(自封的),我尤为喜欢看这种特别的菜。
而不是那些扎堆拍“老店”。
后者大多是一种类型火起来就疯狂拍同款的纪录片,毫无灵魂,主次不清,旁白尴尬。
《开动吧!海鲜》正好规避了上面的问题。
每集虽然不长,比重却蛮合理。
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一个不拉,从海味发源到做法一应俱全。
甚至,还从中了解到不少海鲜背后的故事。
人们享用海味,原来从不是件容易的事。
比如开头提到的笔架。
笔架的栖身之所礁石耸立,为了抵抗激浪的冲击,它就使劲向下生长。而且只要受到触动,柄部就会死死嵌入岩隙中。
所以,采集笔架风险极高。
具体有多高呢?
采集者们通常结伴而行,且一直在悬崖峭壁上行走。有的时候,浪打过来,没站稳的话,一不留神就会被拖下去。
讲皱纹盘鲍的那集中,旁白提到,这是我国所产鲍中个体最大的,生长缓慢,三年以上才能达到捕捞标准。
刚捕捞上来的新鲜鲍鱼,做刺身的话,柔韧甜美,鲜到掉眉毛。
与极致美味对应的是极其危险的捕捞工作。
首先,捕捞员用的装备相当普通。
海里寒冷,即使在夏季,一身装备也抵挡不住水下的寒冷。
下水后没有氧气瓶支持,而是用价格低廉的空气管作业。
有时候烧油,空气管里还会残存一些难闻的气味。
这些也就罢辽。
还得时刻留意着空气管有没有发生缠绕打结。
这个生命通道一旦打结.......
其次,寻找与捕捞的过程也极度困难。
海底可是什么都有的,不知道哪里就是危机,且鲍鱼昼伏夜出,白天藏匿于礁石缝隙中,需要不断的翻找。
好不容易从丰茂的藻类中找到它的踪迹。
又需要悄悄悄悄悄悄行事。
因为鲍鱼一旦受到惊吓,会紧紧吸附住礁石,吸着力达公斤。
压根,拿不动。
像这样的工作,一位熟手捕捞员每天至少要在水深近20米处往返十几次。
连续繁重的作业对身体伤害极大,每次上岸前双腿都是木的,需要游上几圈降降压,更别提还落下一身的潜水病。
老捕捞员笑着说:
刚入行时候不知道有这么危险,要知道肯定不干这个。
为了获取绝美的海鲜,海洋打工人们爬上最危险的海边峭壁,潜入最冰冷的海底深处。
很难说这些场景在一档美食纪录片中出现。
会不会有所谓的“扫兴”嫌疑。
但也幸好,拍出来了。
吃是生活的一面,而劳作,是另一面,都该被记录。
鱼头虾尾下,不仅是美味的奉承
更是自然的给予
蚝蚌沙粒中,即有历史的波浪
亦有蔚蓝的低语
最后。
说起海鲜,相信大家最近都有留意日本核废水排放的问题。
对我们国家来说,很难独善其身。当核废水顺着洋流走向全球,全世界渔业都会受到影响。虽然很多人认为洋流走向,中国海域受的影响很小,但是要知道,环太平洋是我国远洋渔船前往的主要渔场,最近五六年我国远洋渔获总量都维持在万吨左右,几乎三分之二都是在环太平洋捕捞的。可见,整个太平洋的安全,与我国渔业息息相关。
好气。
不谈更高层面,吃货朴素的情感都受到了强烈冲击。
谁来殉我的面包蟹梭子蟹对虾虎虾甜虾三文鱼鲷鱼金枪鱼豆腐鱼秋刀鱼青花鱼墨鱼仔鱿鱼蟹籽蛤蜊蛏子扇贝青口鲍鱼花甲!
决定了。
从现在开始,好好珍惜每一顿海鲜。